一是推進討論式教學,形成育人特色。每學期初由任課教師共同確定討論主題,其中既有大學生成長成才中遇到的“小”問題,也有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大”問題。針對不同主題,分別采用案例式、主題式、嘉賓式、辯論式、讀書會式、課題研究式、情景模擬式等教學模式。如在國際關系方面,遴選南海問題、東海問題、兩岸關系問題,開展情境模擬式討論,讓學生身處其間,使自己與角色合二為一。在教師隊伍配備上,將學校百余名輔導員、黨政干部、哲學社會科學教師、離退休教師和社會人士等各種育人力量引入課堂,從不同角度參與到思政課討論式教學中,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任課教師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雙師”隊伍。
二是創(chuàng)新“思問”系列活動,增強師生互動。成立“思問工作室”,集聚校內外專家、學者及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等,開展“星空論壇”系列講座,以雙師主講、師生對話等形式,圍繞社會改革與國家治理、國際熱點等問題進行師生交流。成立“思問學社”,突破年級、專業(yè)限制,開展“思問沙龍”,由學生對感興趣或關心的時事熱點、重大理論問題進行集中學習與討論,邀請校內外教師參與點評和指導。設立“切問近思”微信公眾賬號,開設教師推薦閱讀板塊,吸引更多師生參與、探討相關熱點問題。
三是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形成育人合力。2008年起,學校將思政課教師暑期帶隊社會實踐作為一項制度安排,每年有20余名思政課教師與大學生一起,走進企業(yè)、農村、社區(qū)開展社會實踐,行程遍及江蘇、陜西、海南、廣西等10多個省市。在社會實踐中,師生共同為當地干部群眾講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使思政課教師更加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性格特點,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