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單元知識 掌握歷史線索
目前,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以能力測試為主導,但沒有基礎知識,能力的考查就成為無本之木。所以要依據大綱、考綱,緊扣教材,牢固地掌握書本里的備考知識點,真正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復習中,從節(jié)——單元——整體來抓好基礎知識,掌握主干知識體系,同時又要兼顧對課本邊角知識的落實。
1.及時整理筆記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理筆記千萬不要抄寫參考書上的預習提綱,而是要將知識濃縮、內化,要把書本讀薄。邊整理,邊回想老師講過的知識并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
2.對易錯、易混淆的知識點要標明,不斷強化記憶。①可以通過典型例題來加深理解。②可以通過錯題積累和自我反思達到提高的目的。
3.學會知識遷移:許多歷史知識必須結合地圖冊來掌握,凡教材上畫*號的地圖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與主干知識相關、與熱點區(qū)域相關的地圖更要引起注意。
在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分析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特征和規(guī)律,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構建完整的歷史網絡體系。以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第一單元為例:
1.日本加緊侵華的史實——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各自的原因、過程、影響)。
2.抗日救亡運動興起——原因、表現(東北民眾、中共、國民黨內愛國將領、民主人士)、結果。
高漲——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 (各自原因、過程、結果、影響)。
3.中共探索民族解放的道路。
4.這一階段,中國社會的一系列變化。
如例子所述,從歷史的整體出發(fā),按歷史發(fā)展的階段串線。把章納入階段發(fā)展中,將節(jié)納入階段發(fā)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識線索化、形成系統(tǒng)。知識網絡化后,要由主干到枝節(jié)、由概括到具體來定位知識,將每節(jié)知識具體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將每個知識點具體剖析(原因、過程、特點、影響)。通過定位,做到“點”的清晰。歷史學習中,既要注重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又要注重“線”和“面”的梳理和建構,只有這樣,才叫知識整合。
第二,平時注意自我總結歷史規(guī)律,將知識類化、同化。如:歷史事件的學習一般都可以從背景(大的歷史事件從國際、國內兩方面展開)、過程、結果、性質和影響幾方面掌握。
第三,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歷史條件下來分析”,從內部看,一般從物質、階級、思想、社會矛盾幾方面來分析;而失敗的原因,一般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
第四,經濟發(fā)展的原因可以從幾方面考慮:吸取教訓、調整政策或變革生產關系(制定符合國情的路線、方針、政策),并根據變化后的情況適時調整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相對有利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 (統(tǒng)一、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及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社會氛圍等);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創(chuàng)新能力的增強等;實行開放政策、加強交流與合作、開拓國際市場;教育及人才儲備等。
把握考題方向 重構知識體系
高考命題中展現出一些新方向,考生在復習中遇到問題要多留心、多思考。
文明史觀:文明交流促進發(fā)展。
全球史觀:用國際化視野看待歷史,從整體世界形成和發(fā)展的角度看待歷史;用現代化觀點看待近現代歷史——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構建和諧世界,倡導人類共同價值觀;創(chuàng)新進步、保守落后;改革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開放國興、閉關國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手術刀(科技革命及其影響)。
下面就“文明史觀”的一部分內容展開敘述,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理性認識: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以華夏文化為基礎,融合各民族文化,不斷豐富發(fā)展的。中華文明五千年薪火相傳,崇尚開放與包容,既珍視自己的文明,也尊重其他文明,提倡與其他文明相互包容、和諧共處,并不斷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長處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
我們主張維護文明和發(fā)展模式的多樣性,使各種文明兼容并蓄,反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和惟我獨尊的文化心態(tài),反對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強加于他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在以文明史觀構建新專題時,要注意文明史的交叉與比較,如文明的傳播、文明的交流、文明的對話、文明的碰撞、文明的沖突、文明的融會以及文明的比較等。
1.弘揚傳統(tǒng)文化(古代史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春秋戰(zhàn)國思想),致力振興中華(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的原因,并列舉各派的主要觀點哪些體現了人文觀、和諧觀)。
2.列舉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外間、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指出交流的意義。(可以設計成表格進行復習)
總體上講,中外間、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的意義在于:傳播中華文明,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形成“中華文化圈”,推動周邊國家和地區(qū)乃至世界的文明進程,同時豐富發(fā)展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國的發(fā)展。
3.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絲綢之路的陸、海路線圖;絲綢之路開通后,促進幾種文明在西域地區(qū)匯聚。
4.鄭和下西洋:促進文明交流,折射“和平崛起”,成為亞非國家交往的不成文的準則。
5.中西文明兩次大規(guī)模的碰撞、接觸和交流(重點)。
從明中葉至清末,中西文明有兩次大規(guī)模的接觸和交流,特別是后一次的接觸,引發(fā)和加速了中華文明由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向近代工業(yè)文明的轉型。
理論聯(lián)系實際關注時政熱點
文科綜合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其學科屬性決定其必然與當今社會熱點、焦點和人們關心的問題相聯(lián)系,突出其“學以致用,資政教化”的社會功用。
近年來的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卷中,以當今社會和世界上發(fā)生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為切入點,架起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橋梁,以新問題、新情境深化拓展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與評價的試題大量出現。所以在平時復習時,應嘗試以某一個社會問題為主題用歷史思維展開綜合闡述,有意識地訓練思維的整體與邏輯性,與此同時適當地引用政治、地理學科知識點,提高復習備考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短效熱點方面:對發(fā)生在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間的國內外時政熱點問題,要高度關注。
長效熱點方面:把人類長期普遍關注的問題,諸如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生態(tài)文明、經濟發(fā)展、科技成就、社會進步等問題與課本內容對應起來,有機滲透。如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民主政治建設,區(qū)域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 (振興東北經濟,珠三角、長三角、環(huán)渤海地區(qū)發(fā)展,青藏高原區(qū)域經濟,中部崛起),“三農”問題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構建和諧世界、促進共同發(fā)展,世界近代現代史上的國際組織、民族精神問題等。
復習熱點問題要注意:通過學科知識來展示熱點和處理熱點,就是說要充分聯(lián)系學科知識。
能力只有在訓練中得到提高,科學的訓練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
具體方法建議如下:
首先按題型或內容將其分類匯編,再加以練習。
其次師生共同解答每個題目,領悟并總結解答各種高考題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開闊思維。
再次,規(guī)范答題語言,緊扣得分點,減少失分。材料分析題能夠綜合考查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種成熟的題型,是高考的重頭戲,對材料題的專項訓練是必要的。
訓練要從解題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步驟地進行。(1)選題是有效訓練的前提。選題工作應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近年來的高考試題,尤其是全國高考卷和新課改高考卷要引起重視。(2)進行專項能力訓練。每組訓練題要突出某一種專項能力,在練習的基礎上,使每項訓練落到實處,真正在訓練中得到提高。(3)進行綜合能力訓練。
最后,送同學們幾句話:基礎最重要,關鍵在平時,會靈活應用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好的方法只有在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發(fā)揮作用。
相關閱讀
明確歷史怎么考
高考臨近,在剩余的時間里如何高效學好歷史,成為考生關心的話題。因此,從2007年文綜考題歷史部分入手分析,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從命題原則看,2007年高考文綜歷史仍堅持了遵循大綱,但又不拘泥于大綱的原則;堅持考查學科能力的原則;堅持穩(wěn)中求變、穩(wěn)中創(chuàng)新的原則。
從指導思想來看,重點考查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思維過程和重視主干知識的理解把握。這兩點沒有變,但2007年考題第一卷有一些新的變化,體現在:
1.進一步彰顯材料處理能力。
“情景式選擇題”增多。通過材料設置新情景,放入特定歷史背景中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如第15、18、19、21、23題,以往也有這一題型,但2007年明顯增多。
歷史材料更加豐富多樣,閱讀量增加。如第15、19、21、23、38、40題中運用了文獻材料和歷史地圖、照片、曲線圖、表格數據等多種材料,考查學生史料解讀、圖文轉換、識圖、比較、分析、概括等多種能力,使材料的類型與功能得到了拓展。第38題選用了 《羅斯福選集》中兩大段文字材料及美國對華援助的兩個表格數據材料,閱讀量明顯增加。
2.擴大考點知識覆蓋。
2007年文科綜合能力測試中減少了專題式選擇題,全國卷I歷史試題中僅有一組專題式選擇題,其余均為單體選擇形式,體現了命題者穩(wěn)中求變、擴大知識覆蓋的命題思路。
3.隱性介入熱點問題。
全國卷I比較巧妙地將熱點問題冷處理。第38題以美國改變中立態(tài)度為切入點,第40題是對金遷都燕京的考查,實際上與2007年抗戰(zhàn)爆發(fā)70周年、2008年北京奧運年及北京建都850周年這些熱點問題相關,但考查角度比較隱蔽。
4.將新的學術觀點(現代化觀點、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等)滲透到考題中。
由上所述,高考試題的規(guī)范性、導向性不容置疑。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要注意加強分析和研究高考試題。首先明確什么是主干知識:主干知識第一個層次是指列入考試大綱的要點;第二個層次是指教材中未打★號的章節(jié);第三個層次是指教材中用宋體字排版的內容;第四個層次是指歷年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
另外,歷史又是豐富多彩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歷史“公式化”、歷史人物臉譜化都是危險和有害的。如:材料解析題中要求 “結合材料××”來回答時,就必須緊扣材料來解答。
本版撰文:左明興 馬建英(太原市十二中)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