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fā)布《2011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共有1278名學者入選。其中,北京大學最盛產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有106位學者和182名校友入選名單,雄居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大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排行榜”榜首;中國人民大學有68位學者和154名校友入圍,居第二;復旦大學有43位學者和60名校友入選,名列第三;北京師范大學有41名學者和46名校友入選,升至第四;清華大學有33名學者和18名校友入選,文科地位飆升挺進全國高校五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有264位學者入選,入選人數高居全國各科研院所首位,堪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家智庫。
在入選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中,女性學者屈指可數,學科領域分布失衡,文法領域表現突出;“50后”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主力軍,“70后”學者嶄露頭角;近六成入選學者扎堆北京,西藏實現“零突破”;入選者學歷高、海歸多,四成擁有博士學歷;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有師承,師生團隊同入選現象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昔日高考狀元現身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一舉打破我國恢復高考后高考狀元無“杰出人才”論斷,“考場狀元”蝶變成“職場狀元”。
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促進人文社會科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
2011年10月25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凸顯了建設文化強國對于我國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價值,指明了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先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前進方向。踐行“文化淬煉時代精神,文化凝聚奮斗力量”的歷史使命,適時遴選并宣傳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長期傳承和弘揚人文社會科學杰出研究成果,對于激勵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明創(chuàng)新,意義重大而影響深遠。
人文社會科學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和民族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負責人、中國校友會網總編趙德國指出,為增進國家、社會和公眾充分了解和認識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充分認同和肯定人文社會科學家的重要貢獻和歷史作用,2006年6月,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在國內率先啟動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工作,5年來研究團隊在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研究團隊整合資源、齊心協力,“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及報告研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發(fā)布的2007年和2008年兩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并得到學界普遍好評。
連續(xù)三屆發(fā)布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自2007年起,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已經連續(xù)三次開展“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工作。在最新公布的2011(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中,累計已有1278位杰出學者入選,涵蓋哲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歷史學、藝術學、文學和經濟學等8大學科門類。我國資深大學評價研究專家、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介紹說,開展“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工作,目的在于提示國家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盡早遏制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yè)單位等評價和引進人才提供重要依據;為考生及學生家長在高考與考研中選大學、挑專業(yè)、擇導師提供科學參考
入選中國校友會網“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學者均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做出具有較高認同度和廣泛代表性學術貢獻、在國內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領軍型人才。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如入選中國校友會網2008(第二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的學者中,有4位在2011年增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榮譽委員;有44位先后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占全部社科領域教學名師總數的26.51%;有5位當選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有7位入選2008年度和2009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等,占兩年社科領域特聘教授總數的17.95%。在剛剛揭曉的2011年“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的11位“終身成就獎”獲獎者中,就有8名學者名列其中。
長期以來,在我國社會各領域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現象、觀念和行為,不僅限制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文社會科學家的持續(xù)涌現,而且嚴重制約了世界級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與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出現。為此在即將發(fā)布的中國校友會網“2012中國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體系中,給予“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與“兩院院士”指標相同的權重,以切實提升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家的學術地位和公眾影響力,營造繁榮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良好社會氛圍,激勵當代優(yōu)秀學子投身于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事業(yè),促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成果評價與學術評價相結合,31項評價指標遴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
評價科學家是否杰出的唯一標準是其能否創(chuàng)造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學術成就,以及對于國家崛起和民族進步的杰出貢獻,而并非學者的社會知名度和公眾影響力。中國校友會網大學研究團隊首席專家、中南大學蔡言厚教授指出,在“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上,研究團隊廣泛征詢兩岸四地著名專家學者的意見和建議,基于“金字塔”原理和“新聞洞”理論,確立了由“成果評價”、“學術評價”和“同行評價”三大原則構成的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評價體系,以盡量確保最終遴選出的“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具有較高認同度和廣泛代表性,能夠代表目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成就和最頂尖人才梯隊。
中國校友會網2011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評價標準由成果評價、學術評價等指標構成:
一、成果評價。即選用我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重大獎勵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這樣有益于引導優(yōu)秀人才出杰出成果。成果評價由14個遴選指標構成,具體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吳玉章人文社科基金優(yōu)秀獎、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錢端升法學成果獎、中國法學優(yōu)秀成果獎、中國倫理學30年學術成果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蔣一葦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學術基金獎、金岳霖學術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和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等獲得者。其中,中國倫理學30年學術成果獎等是2011年新增加的。
二、學術評價。即選用國家權威機構、權威學術機構和具影響力的研究機構的人才評價結果,是推動我國杰出人才評價多元化的有益舉措,體現了優(yōu)秀人才的杰出成果要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理念。學術評價由16個遴選指標構成,具體包括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工程院管理學部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和榮譽委員、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引文數位居前列者、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全球前1000名世界經濟學家、張培剛發(fā)展經濟學優(yōu)秀成果獎獲得者、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獲得者、國際公共管理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中國管理科學獎獲得者和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等指標。其中,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高等院校教學名師、中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和中國管理科學獎獲得者等遴選指標是2011年新增加的。
三、同行評價,即邀請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對同行進行評價,主要是為彌補上述學術評價標準中存在的缺陷。但是受到時間和客觀條件的限制,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暫不開展同行評價。
中國校友會網2011(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遴選評價標準
遴選原則 | 序號 | 遴選指標 | 覆蓋學科 | 主管或設立機構 | 遴選等級 | 遴選說明 |
成果評價 | 1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獎 | 綜合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 | 二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2 |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 綜合 | 教育部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3 | 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 | 綜合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 | 入選作者 | 第一完成人 | |
4 |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 | 綜合 | 教育部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5 | 吳玉章人文社科基金優(yōu)秀獎 | 綜合 | 吳玉章基金委員會 | 特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6 | 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 | 文學 | 王力語言學獎金評委會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7 | 錢端升法學成果獎 | 法學 | 中國政法大學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8 | 中國法學優(yōu)秀成果獎 | 法學 | 中國法學會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9 | 中國倫理學30年學術成果評獎 | 哲學 | 中國倫理學會 | 終身成就獎/著作一等獎 | 第一完成人 | |
10 |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 | 經濟學 | 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勵基金委員會 | 著作獎 | 第一完成人 | |
11 | 蔣一葦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學術基金獎 | 經濟學 | 蔣一葦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學術基金獎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12 | 金岳霖學術獎 | 哲學 | 金岳霖學術基金會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13 | 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 | 歷史學 | 郭沫若基金會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14 | 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獎 | 歷史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一等獎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
15 | 復旦管理學杰出貢獻獎 | 管理學 | 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 | 一等獎以上 | 獲得者 | |
學術評價 | 16 | 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綜合 | 中國科學院 | 學部委員 | 社科領域 |
17 | 中國工程院管理學部院士 | 管理學 | 中國工程院 | 院士 | 社科領域 | |
18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 綜合 | 國務院辦公廳 | 委員 | 社科領域 | |
19 |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 綜合 | 教育部 | 委員 | 社科領域 | |
20 |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 | 綜合 | 教育部 | 委員 | 社科領域 | |
21 | 國家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 綜合 | 教育部 | 獲得者 | 社科領域 | |
22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 綜合 | 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 | 特聘教授 | 社科領域 | |
23 |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 綜合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學部委員、榮譽委員 | - | |
24 |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 | 綜合 | 南京大學 | 引文數位居前列者 | - | |
25 | 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 | 法學 | 中國法學會 | 獲得者 | - | |
26 | 全球前1000名世界經濟學家 | 經濟學 | 歐洲經濟學與統(tǒng)計學研究中心 | 獲得者 | - | |
27 | 張培剛發(fā)展經濟學優(yōu)秀成果獎 | 經濟學 | 張培剛發(fā)展經濟學研究基金會 | 獲得者 | - | |
28 |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 | 教育學 |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 |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 - | |
29 | 國際公共管理杰出貢獻獎 | 管理學 |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 | 獲得者 | - | |
30 | 管理科學獎 | 管理學 |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 | 學術獎獲得者 | - | |
31 | 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管理學 | 國家組織部、科學技術部、人事部等 | 獲得者 | 社科領域 |
備注:第24項遴選指標選取的是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論文引文(排除自引)位居前列的學者。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