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在英國參加大學或研究生學習的中國學生人數(shù)大增。這種對英國教育體系的影響,其背景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
英國《衛(wèi)報》在一篇報道中稱,對成千上萬前往英國大學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未必能夠明白講課的內容,未必能夠寫出合語法的句子或回答問題,但他們可以貢獻出一些東西,令到通往英國之門大開:他們可以津貼那些排名在前六十名之外的英國新大學,讓英國學生的學習費用保持在較低水平。全中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參加中國學校和大學運作的中英課程。
排名靠前的英國大學為了保護自己的聲譽與水平,堅持把國際英語水平測試(雅思IELTS)的高分(7或7.5)作為收生標準的一部分。但是,其它一些大學就非常愿意接受那些可能很難學好功課的學生。在中國,每年夏天都會有全國高考,多數(shù)擅長數(shù)學、語文、英語和科學的高中生將進入名聲響亮的國內大學,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考進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著名學府的。
對那些經理人、地方和中央政府官員和企業(yè)家來說,既然子女進不了著名學府,那最好的選擇是什么呢?把孩子送進二流中國大學可能很沒面子,那么較好的做法是掏腰包把他們送到海外。
排在前三十名的國內大學可能不會讓這些學生進入正??歼M來的學生之列,但它們會接受這些學生的錢,讓他們進入它們自己經營的、跟英國大學有國際聯(lián)系的私立學校。于是就有了“國際預科課程”,用于中國教育體系和英國教育體系的過渡。在這些課程里,中國學生要學會聽、學習團隊協(xié)作、學習在班級討論中貢獻自己的想法、學習分析文章、學習寫作。
表面上,這些課程的設置初衷非常好,但實際上水平難以得到保證。一位老師說他的一個班上,75%的學生都通不過期中考試。有中國大學最初聲明在期中考之前缺課三次的學生將不得參加考試,但并沒有實行。員工表示,這種做法給其它學生發(fā)出信號:他們也可以半夜三點才睡,逃課不會有任何后果。
然而,盡管效果強差人意,但許多既定利益確保著這個體系繼續(xù)運作,那些沒能通過考試的學生也有辦法解決。那些經過八年左右的正規(guī)英語課程教育都不會聽、說、寫的中國學生,照樣前往英國。無論國際課程好壞與否,老師和課程組織者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無心向學的學生以及英國大學增加學生數(shù)量的壓力。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