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考分數陸續(xù)公布,不少成績未達目標的考生開始為下一步做計劃,復讀市場也悄然升溫。為何熱衷復讀的學生仍為數不少?面臨復讀選擇,考生該如何權衡利弊?
近日,北京多家復讀機構的咨詢與報名人數逐日增加,復讀市場再度升溫。而根據近年來的統(tǒng)計,高考復讀人數約占當年報名人數的15%到20%?!耙豢级ńK生”的堅冰已逐漸融化,為何如此多學生仍選擇用一年或幾年時間從頭再來?
北京學生小燕(化名)的話或許能解釋這一疑問:“當同學都已步入大學丟下我們時,我們更應努力向前,不放棄。蝸牛和雄鷹都到達過金字塔,如果我們不能做雄鷹,至少可以做蝸牛,那與雄鷹看到的風景是一模一樣的。”
小燕第一年的高考成績是607分,與第一志愿北京大學失之交臂。復讀一年后的高考成績達到646分。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培訓中心負責人王志祥向記者介紹說,每年都有這樣的學生,他們成績較高,但一心要讀名牌大學,甚至非北大、清華不進;還有一類則是成績在高職??凭€徘徊的學生;另外還有因生病、談戀愛、發(fā)揮失常等特殊原因遭遇滑鐵盧的學生。
人大附中老師趙曉萍對記者說,復讀的學生都肩負著“三座大山”,一是第一年高考失敗帶來的陰影,二是再次高考面臨的壓力,三是應屆生所帶來的“威脅”。應對這三座大山的辦法是,全面分析優(yōu)勢和劣勢,知己知彼、增強自信。
趙曉萍說,在她接觸的復讀生中,并非所有人的成績都會提高,但在經歷人生“第一道坎”后,這些重整旗鼓的孩子經過磨礪,大都呈現出令人驚喜的變化,從性格到處事,都變得更加成熟。
與此同時,復讀存在很大風險,王志祥總結了幾類不適合復讀的學生:一是沒有學習積極性、迫于家長或其他壓力復讀的學生;二是成績提升空間很小、與理想院校差距過大的學生;三是壓力過大、心理較不穩(wěn)定的學生。
教育專家建議,目前國外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大專、民辦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招生人數越來越多,高考不是升學的唯一途徑,有些考生及家長應該及時轉變“教育一定要走完全程”“哪怕三本也要上本科”的理念,結合就業(yè)與未來發(fā)展,做出合理安排。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