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過分重視知識灌輸,忽視少年兒童科學素養(yǎng)教育,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引起了一些兩院院士的關注和憂慮。
教不好的老師,被派去教科學
2月22~24日,11位院士匯集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召開“科學教育討論會”,專門研究小學的科學教育問題。討論會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倡議發(fā)起的。參會的兩院院士包括韋鈺、甘子釗、嚴陸光、劉盛綱、周立偉、彭坤墀、周恒、母國光、李正名、葛墨林、龍以明,其中幾位還擔任過大學校長職務。
去年起,2000年開始實施的小學《科學》課國家標準進入修訂階段。在此次會上,11位兩院院士提出了大量具體的修訂意見,不約而同對教育現狀和兒童的科學素養(yǎng)表示擔憂。
修訂工作組組長韋鈺院士說,小學生的科學教育直接關系到國家競爭力,也關系到“公民在21世紀是不是合格公民”的問題。
工作組在調研中發(fā)現,國家投入存在嚴重不足,師資狀況也不容樂觀。很多學校沒有科學課教師,很多地區(qū)的教育主管部門竟然沒有一名科學課的教研員。工作人員在有的地區(qū)做教師培訓時發(fā)現,對“人是動物的一種”這一簡單常識,臺下教師都一片嘩然。在許多地區(qū),“什么都教不好的老師,就被派去教科學”。更有甚者,有的地區(qū)“連燒飯的和門衛(wèi)都去教科學課了”。
給了她童年,她就沒有成年了?
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劉盛綱院士在會上講了自己孫女的經歷,感慨:“現在中國的小孩子沒有童年了。”一次,這位科學家?guī)ьI孫女逛街,告訴她要什么都可以買,得到的回答令他心酸:“爺爺奶奶,我現在想要睡覺?!?
孫女還告訴爺爺:住校生中,在半夜有的躲在廁所里看書,有的則拿著手電筒躲在被子里看書。
劉盛綱催促家人向學校反映這些情況后,得到的答復更讓他無奈。老師回答:“如果我給了她童年,她就沒有成年了——她考不進大學怎么辦?”
“小孩子沒有童年,身心發(fā)育都受影響,哪來創(chuàng)造力呢?”劉盛綱說。
著名物理學家、南開大學教授葛墨林院士回憶說,自己物理知識的啟蒙,就是小時候讀的介紹大科學家愛迪生的小書。他說上小學的時候,常跟著老師同學打橄欖球、游泳,快樂得不想回家。他說:“我覺得素質教育在中國不是什么新鮮事物,素質教育本身是學生自愿的行為,要能夠吸引小孩的天性?!?
而如今,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各種付費的輔導,家長還要求他們學鋼琴、學畫畫、背京戲、背古文。
與此同時,他們在西方的同齡人,有的3歲就能設計小船模型。
一位院士批評說:“人家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大批培養(yǎng)的,我們的創(chuàng)新人才是教育制度壓不垮‘漏網’的?!?
科學課關乎國家競爭力
韋鈺院士認為,當務之急是恢復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這樣至少可以連續(xù)地對5歲至12歲的兒童進行科學教育。
小學科學課的前身是“常識”,后來改為“自然”,均從一年級開始。新課改將其改為科學后,延遲到三年級開課。院士們呼吁這一改革值得重新審視。
韋鈺說:“我們統(tǒng)計了世界上十幾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情況,只有新加坡和日本是從八九歲開始的,其他都是5歲開始。有的法國專家甚至建議往3歲走?!?
她還指出,雖然有些地區(qū)的小學開了科學課,也處于“副科”地位。外語課被從上到下“不適當的強調和加強”,科學課受到冷落,課時無法保證。東部沿海地區(qū)的一個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明確公布語文、數學和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干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學課早在20年前便成為英國的小學3門核心課程之一。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加拿大、法國等數十個國家強化了這門課的主干地位。多位院士認為:“這是一個趨勢,未來的國家競爭力在這里。”
對于正在開展的小學科學教育國家標準修訂工作,韋鈺在南開大學向同行坦承自己感到“戰(zhàn)戰(zhàn)兢兢”:“我們幾億孩子將來的科學素質,不是開玩笑的事兒?!?/P>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