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去年刊登了貴陽梁晉筑老師《通過閱讀去擴張精神生命》的文章,梁老師主張閱讀應該重情趣、重問題、重積累。梁老師的觀點雖然是“老生常談”,但無疑是切中肯綮的,筆者也深有同感。但是,這種“深層閱讀”必須建立在學生真正自主“閱讀”的基礎之上,即閱讀活動須直接指向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和包含的信息。換言之,即讓語言學習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內(nèi)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發(fā)展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水平,不能以“講”代“讀”。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量充斥課堂的是對課文“抽筋扒骨”式的“理性”分析,七嘴八舌、熱鬧非凡的師生問答,或明知故問的結構練習、句型操練等,它們的通病在于都沒有抓住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本——多誦讀、多感悟、多積累。筆者認為,閱讀不一定需要對閱讀材料進行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瑣碎分析,也不必像一般閱讀能力訓練那樣在讀后完成各種閱讀檢測題,這些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在閱讀活動中自然習得的,而不是僅僅通過老師對閱讀材料的分析講解和對閱讀方法的介紹提高的。事實上,沒有哪個人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靠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講”出來或“問”出來的。漢語言學習是“慢功”,教學中試圖省卻“讀”的環(huán)節(jié)而專走“講解”這條捷徑,肯定是徒勞的。
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積累語言材料和語文感性經(jīng)驗,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本領,而實現(xiàn)這個目標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幫助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多涵詠、多體悟。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云:“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道出了閱讀要“潛心會文”的真諦。
總之,不管語文教學如何改革,一定要尊重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抓住閱讀教學的根本。作為語文教師,懂得這么一點簡單的道理便足矣。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