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河南省使用的是新課標卷。2011年新課標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龍江、寧夏、新疆、海南)高考作文題:中國崛起的特點。
作文試題一公布,不少網(wǎng)友都認為新課標卷作文題難度大。昨日上午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后,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考生,普遍反映高考作文題還是“有話可說”的。
鄭州中學高三年級主任李文增老師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審題的難度小,不過要得高分并不容易。“我估計分值會集中在45分至50分。”
中國崛起的特點
據(jù)美國全球語言研究所公布全球21世紀十大新聞,其中有關中國作為經(jīng)濟和政治大國崛起的新聞名列首位,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聞。該所跟蹤了全球75萬家紙媒體、電子媒體及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發(fā)現(xiàn)其中報道中國崛起的信息有3億多條。那么,中國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和關注的特點呢?《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wǎng)在中國網(wǎng)民中進行了調查,結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別是:經(jīng)濟發(fā)展、國際影響、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進程和開放程度。
請根據(jù)以上材料,談自己的所思、所想。選擇一個恰當?shù)慕嵌龋}目自擬,文體不限(除詩歌外);不要脫離材料的含義,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目看似簡單,實際包含多種選擇
鄭州中學高三年級主任李文增老師教了多年的語文,他認為今年河南省采用的新課標試卷,作文題目和2008年類似,那一年是有關“汶川地震”。兩次高考作文都比較關注現(xiàn)實熱點問題,都是新材料作文。
李老師表示,相對于今年其他省市的語文高考作文試題,新課標卷的作文淡化了審題,考生更容易把握立意。“這也是今年作文的一個特點。”
不過,雖然作文審題不難,但是考生想要寫好,也并不容易。
在寫作過程中,考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假大空,沒有真情實感,說空話。
他說,材料里面有個問句,“中國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稱道和關注的特點呢?”這句話實際上是材料的重點,也是審題的重點。如果不考慮這句話,可能會跑題。“考生如果只談中國崛起,不談特點,容易跑題。不過跑題的情況也不會太多。”
今年的命題作文看起來比較簡單,實際上它給出了多種選擇,包含內容很多。
分析一下“值得稱道和關注”這個短語,就可以看出來,可以正面寫“稱道”的特點,也可寫一些“關注”的特點,比如在發(fā)展中存在的困難和不足。“這一點或許考生會忽略,容易只寫‘稱道’,而忽視不足。我個人理解,在談‘稱道’的同時,再談談發(fā)展中的不足,存在一個辯證的關系,會得高分。”
4類作文會得高分
李文增老師認為,如果作文中涉及以下4個方面,作文更容易得高分。
第一,以小見大來寫。如果寫國際影響,題材就太大了,由小的地方來入手,反映大的問題。
第二,關注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貼得比較近。
第三,寫得深刻的,抓問題比較準。“普遍來說,高中生對社會關注不夠,想寫得深刻不容易。”李老師說,考生如果能抓住實際,寫得深、透,更易得分。
第四,誰的文筆好,容易得高分。結構和語言比較好的,再一個字寫得漂亮的。
“作為一般學生來說,可能都會有空的嫌疑,這樣一來,誰的深,誰的語言好,誰的結構好,誰的卷面好,就沾光了。”李老師說,據(jù)他估計,滿分60分的作文,考生分值會集中在45分到50分。真正低分的不多,高分的也會有,但不會太多。
重在考能力,符合新課改要求
今年是河南省首次采用高考新課標試卷,試題中也透露出新課改的一些變化理念。
李老師認為,今年的高考語文試題屬于“穩(wěn)中有變”。
以往的河南高考作文題,都存在審題問題,審題不好就容易偏題。“今年淡化審題,重在考能力,看考生的語言能力、構思能力,把握問題的實質能力。”李老師認為,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一個理念,重視對學生的各種能力的訓練。
今年的作文題目有點出人意料
考試一結束,今年的作文題就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不少人表示今年的作文題目有點出人意料,對考生來說,不容易寫。
一些網(wǎng)站在考后進行的高考作文新課標卷的難度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今年的作文題目太難。
記者在鄭州一中考點隨機采訪了幾位考生,他們大多表示,今年的作文題目還是有話可寫的。
考生甲:今年的作文題出得確實有些意外,但是還算不上難,只要找好角度,還是比較容易寫的。
考生乙:我的作文是從民生方面談中國的崛起,主要涉及就業(yè)等。如果對題目理解沒錯的話,我覺得作文算是比較容易的。
考生丙:國家的崛起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參與,所以我是從個人參與到中國崛起的角度寫的,類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吧,題目難度還可以接受。
針對高考作文使用網(wǎng)絡流行詞的話題,受訪考生紛紛表示,自己在作文中不會使用這些網(wǎng)絡語言,現(xiàn)有的詞匯完全可以滿足作文寫作需要,沒必要標新立異。
那些作文那些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命題作文為主,政治色彩濃厚
剛剛恢復高考的上世紀70年代,作文題目既有比較鮮明的政治色彩,也有振興中華的熱切愿望。
1977年,北京的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zhàn)斗的一年里;天津的題目是:他像雷鋒同志那樣;黑龍江的題目則是:每當我唱起《東方紅》。
1978年起,全國統(tǒng)一命題,作文題目是: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
1979年作文題是:改寫《陳伊玲的故事》(何為小說《第二次考試》)
上世紀80年代:從泛政治化到多元表達的飛躍
上世紀80年代,高考作文從題材到體裁,都有所創(chuàng)新。不僅在形式上涵蓋了讀后感、命題作文、書信體等多種體裁,還第一次用了看圖作文的方式。
1983年的高考作文題,就首次以漫畫出題,這道作文題就是著名的“挖井”。這個題材非常新鮮的看圖作文,有人看了一頭霧水,有人看了深有感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陌生的詞匯出現(xiàn)在了高考作文題中,那就是“環(huán)境保護”。那時候,很多人對環(huán)境污染都沒有概念,很陌生。
1985年的一個高考材料作文,《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于環(huán)境污染問題,卻極具前瞻性地關注到了這個未來的社會熱點現(xiàn)象。
上世紀90年代:重視品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處于改革開放關鍵時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在高考作文中顯露無遺。
1991年的一個高考作文題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關于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的辯論,關注的更多的是考生的品格素養(yǎng)。這一階段,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階段,高考的命題也從關注社會熱點慢慢轉向了社會道德和個人品格修養(yǎng)。
1999年廣東的命題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90年代作文中最有新意的作文題,激發(fā)考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21世紀:思維發(fā)散,個性張揚
進入21世紀之后,這10年高考作文變化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2001年至2003年,作文題目采取全國統(tǒng)一命題的形式,內容都體現(xiàn)在考生的道德取向。
2004年至2006年,全國實行新課改的省份,開始自主命題,題型出現(xiàn)了話題、材料、命題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體現(xiàn)了社會文化趨勢,飽含哲理和對美學價值的追求。
2007年至2010年,作文題開始趨向生活化,要求學生更能面向現(xiàn)實生活。特別是2009年以來,題目開始關注人的心靈世界。
有專家指出,由道德高標回歸現(xiàn)實生活,由泛泛地講一個大道理,回歸到關心每個個人,關心生命的質量,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這正是我們時代經(jīng)歷的一個過程。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