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人生幾十年,能夠讓你恣意揮灑的日子其實并不多。讀大學前,要一門心思備戰(zhàn)中考、高考;工作以后,雖說現(xiàn)在跳槽很常見也很容易,但要從一座城市跳到另一座城市總是有點難的,況且父母年紀慢慢大了,現(xiàn)在又都是獨生子女,要讓他們不過“空巢”的日子,總還是選擇在家鄉(xiāng)就業(yè)來得現(xiàn)實些。
如果說在高考分數(shù)出來之前,學生是整個高考的主角;那么現(xiàn)在,進入到填報高考志愿時,家長似乎就成為了當然的主角。
這幾天,每個有高考生的家庭都會開起“家庭圓桌”會議,一次又一次地討論如何將已經(jīng)到手的高考分數(shù)進行最充分的利用,為最后贏得一個圓滿的學校和專業(yè)而奮斗。
于是,本報專門約請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往屆大學生,來回眸自己當年選大學和選專業(yè)的得失和感悟,或許對此刻正在彷徨的家長和學生有所啟發(fā)。
-漢克(1986年考入武漢大學)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碩士生回眸得失——
在捉摸不定中,我對自己說:
實在,再實在點
20年前的這個季節(jié),我們和我們的家長,還有老師,也遇到了這個問題。
選名校、選專業(yè),還是選城市?
當時,我們都自以為是地說出了各自的選擇和它的理由。
但后來證明,結果在我們所有人的想像之外。
這事,在今天想起來,還像做夢一樣。這或許足以說明:我們立足的這片土地上世事多變,人生不可思議,人只有實在。
20年前的夏天,高考過后,我們拿著志愿書,在估算了分數(shù)之后,覺得還不錯,第一訴求是:我要報重點大學,要有名的。
我們像多數(shù)注重榮譽、初出茅廬、華而不實的青年,要的是名聲和驕傲。
而當時的爹媽,也像今天的爹媽一樣疼孩子。他們看著18歲行將出門的孩子,翻來覆去想得最多的是路途的遠近:到底是去北京、還是西安,還是廣州,還是家門邊的上海、杭州?
多少遠,就意味著多少牽掛和不放心。還是近點吧。
而班主任混充比這一家家的老少都見識得多,他覺得這一家子弄不拎清,就在一邊大聲提醒:再遠也就是呆4年,再大的城市也不意味你今后能呆在那兒,所以你們別挑地方,要挑專業(yè),專業(yè)!專業(yè)是一輩子的事,懂嗎?
爹媽們所有的人生經(jīng)驗似乎都被老師點了回來。他們想,對呀,老師真是高,要不怎么是老師呢。
于是他們沖著小孩嚷:名校有什么用,再好的學校,讀不夠熱門的專業(yè),有什么用?專業(yè)是一輩子的事,專業(yè)比學校重要,名是虛的,專業(yè)是跟你一輩子的,不僅意味你這一輩子要干的是什么活,還意味著你找工作容不容易,吃不吃香。
他們說得對嗎?錯!
4年以后,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候國家已不包分配了,可以自己找工作,找不到,檔案就回原籍。
一出校門找工作,就發(fā)現(xiàn)4年前老師說的,家長說的,都不到點上。
因為你發(fā)現(xiàn):選擇城市比選擇專業(yè)重要。
因為再好的專業(yè)再新的專業(yè),在幾年間各地學校都會一窩蜂地上,用中國人民大學紀校長的話說,中國人會用三四年的時間把最最熱門的專業(yè)搞到遍地開花乃至讓它的學生找不到工作為止。所以,放到今天,哪還有什么特別稀缺的、別人要不到學生的專業(yè),而且就等著你去上崗?
而此時,你所求學的是在哪個城市卻變得比較重要。因為,如果你想呆在這個城市,那么,求學的這4年下來,你對這城市多少有點了解,你多少有些老師、有些師兄師姐在這城市里給你構成了點人脈,多少有些單位的動向你有所耳聞,多少有些單位到你所在的學校和院系來要人、開招聘會……
而如果你對你所求學的這座城市并不心儀,你正如你中學老師所說的是為了專業(yè)而不是為了城市到這里來熬了4年,而此刻你向往的是另一座大城市,那么,此刻,你的問題就來了,因為那座城市對你來說,你完全生疏,沒有導師、師兄等等人脈,也沒有臨畢業(yè)前與那座城市有關的各種就業(yè)信息及時傳到你的耳畔,也不會有單位到你們學校來要人。
這時你覺得4年前自己有多么好高騖遠,跑那么遠找那么個不高不低的所謂名校有什么用,還真不如實實在在就沖著省城填報當年的志愿。它給我們的感受是,很多事,在最初判斷不了結果,因為很多政策、形勢時刻在變。在中國,不太想得到4年以后的情況。
所以,在捉摸不定中,對自己能有的要求應該是:實在,再實在點。
本世紀在校大學生,想走國際化路線——
我就要去拼國際名牌大學
-陳成(2006年考入南京某高校)
2005年,我在杭州一所第一流的高中學習。我很刻苦,從高一到高三,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我的想法也很單純,就是要考進全國一流的重點大學。
高三下半學期的時候,學校有各種各樣自主招生的名額,我選了南京某大學的自主招生選拔,完全是想為自己的高考保個底。
其實,高考很大程度上是一場心理考試,但我沒有發(fā)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北大、清華肯定沒戲了!
去南京吧,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學校最好的專業(yè)。
或許命運就是奇特而又微妙。就在去年底,我開始全力爭取一個公費留學項目,而且已經(jīng)成功。今年8月,我將去法國,接受兩年的雙文憑聯(lián)合培養(yǎng)。所以,我堅信:名牌大學會帶來更多的機遇。
兩年前,好多人問我:“去外地會不會很寂寞啊,一個人會不會很不習慣?。俊碑敃r我真的一下子沒有勇氣說上來。但是,媽媽的支持飽含了無奈,飽含了希望。
我從剛來到學校的那一刻,就鐵定心要好好學的,既然已經(jīng)離家這么遠,不能辜負家人的期望,也想借此證明高考的不成功是絕對不能就此對一個人的能力下定論的。
我首先選擇了靜下心來學習,并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這上面,當然我也參加了不少社團和學生組織,因此生活顯得充實而且豐富。
這段時間,我學習了法語、辦理了一系列繁瑣的出國手續(xù)。前幾天,父親專門從杭州趕到南京,來看看能幫我做些什么。
我們父子倆相對坐在學校的餐廳里,那種成功的喜悅似乎不需要言語,都能清楚地在彼此的眼睛里捕捉到。
毫無疑問,此時此刻地我,當然是豪情萬丈。
我即將要去的法國高校,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名牌大學:哦,我喜歡名牌,我真是太幸運了!
當然,這兩年的大學生活還是有些遺憾,因為沒有機會擁有一段青澀的校園戀情。呵呵,開個玩笑。
上世紀90年代末,勇闖西北的女生——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
-周密(1997年考入西北大學新聞系)
最美的風景在遠方。
大學究竟是選一個離家近的還是離家遠的?每到填報高考志愿的時節(jié),這個猶如是“生存還是死亡”的歷史性難題總會擺在家長和學生面前。
我個人的意見是選個離家遠的學校。
杭州人戀家,幾乎是全國出名的。記得我讀高三時,同學流傳一句話:“天南海北任黨選?!币馑季褪钦f,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只有這四座城市是可以考慮的,其他一概免談!
我卻大筆一揮,很豪爽地寫下“西北大學”4個字,結果去學校交志愿表時,一個好友的媽媽看到我填的是西安的學校,當場眼淚就下來了,心疼地問我:“你干嗎要去那么遠的地方???”
是啊,干嗎要去那么遠的地方?
那時候的我喜歡看歷史小說,對漢唐雄風浸潤下的長安古城有一種說不出的向往,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古城墻上,呼吸一下曾被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呼吸過的空氣。
等到了西安,也曾小小后悔過。食堂里的菜幾乎沒有一只不辣的,讓從小不吃辣的我無從下嘴;每次回來買火車票,起個大早去排隊,還不一定買得到,火車一坐就是28個小時……
不過,所有這一切不順和煩惱,經(jīng)過時間沉淀后,都變成了記憶中一段值得回憶的插曲和寶貴經(jīng)歷。
是的,經(jīng)歷。這是我贊同去離家遠的學校讀書的最大理由。人生幾十年,能夠讓你恣意揮灑的日子其實并不多。讀大學前,要一門心思備戰(zhàn)中考、高考;工作以后,雖說現(xiàn)在跳槽很常見也很容易,但要從一座城市跳到另一座城市總是有點難的,況且父母年紀慢慢大了,現(xiàn)在又都是獨生子女,要讓他們不過“空巢”的日子,總還是選擇在家鄉(xiāng)就業(yè)來得現(xiàn)實些。
那么,算來算去,大學可以說是最有條件讓你按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一段時光了。
至于有些人擔心異地求學會不會導致回家鄉(xiāng)找工作難???我想這應該不是什么問題吧?,F(xiàn)在資訊、交通那么發(fā)達,只要你有實力,總能找到伯樂的。
好了,最后就借用一句廣告語來結尾吧:“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