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將分技能型、學術型的消息一經(jīng)教育部披露,旋即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與之對應的高校分類也再次成了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按照教育部的說法,全國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向應用技術、職業(yè)教育類型轉變,在寧高校中,不少高校都屬于理論上的“轉型”對象。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轉還是不轉,對于高校來說,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江蘇欲先試點,轉不轉高校自己說了算
據(jù)介紹,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在3月22日召開的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教育部將促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職業(yè)教育類型轉變。
“為什么要轉型,和這些院校的定位模糊有關。”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應用型本科院校專門委員會主任委員、金陵科技學院黨委書記陳小虎說,國內(nèi)的高等教育中,985、211高校的定位,高等職業(yè)學校的定位還算比較清晰,一個是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一個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技術人才,處于這兩者中間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最不清楚。
江蘇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徐子敏介紹,總體來說,江蘇有三類高校面臨這次轉型,第一類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高校,比如常熟理工、宿遷學院等;第二類是一部分上世紀90年代成立的面向地方的應用型大學;第三類是獨立學院。
“今年,江蘇將啟動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試點工作。”徐子敏介紹,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試點時間表,究竟有多少所高校進入試點也未定,學校的定位發(fā)展是學校自己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門只能起到一個制度規(guī)范和導向的作用,不能用行政手段逼著學校轉型。“所以這次是否轉型由高校自己說了算。”
現(xiàn)有評價體系重學術,轉型應用缺少政策激勵
“轉型后,究竟對學校的發(fā)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現(xiàn)在都還不清楚。”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高校對于“轉型”、貼上“應用技術型”的標簽存在著不少顧慮。
南京一所公辦高校的負責人說,要他們貼上“應用技術型本科”的標簽,他們還需要再考慮考慮。因為目前高校轉型還缺少政策上的激勵支持,比如當前的高校評價體系比較單一,主要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等,一個學術性的優(yōu)勢學科,每年可以得到上千萬經(jīng)費。如果轉成應用技術型,那么就意味著學校得到的資源會很少。他認為,“轉型”的前提是國家建立新的應用技術型大學的評價體系。
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仲偉俊教授也坦承,給高校貼上“應用技術型”或“學術研究型”的標簽后,會增加家長的顧慮。現(xiàn)在在一種高考模式下,家長們對于選擇什么樣的高校都非常糾結,將來變成兩種高考,讓家長選擇,家長更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德國在很多年前就進行了高校分類,但是其分類的前提是社會對各種類型人才都是認可和尊重,中國社會的認識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
真要轉型,高校還面臨師資、實踐基地等挑戰(zhàn)
“不少高校對轉型有顧慮,和他們對應用型本科的認識有關。”陳小虎說。
他舉例,在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fā)展建設中,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但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具體形成時,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比重如何把握是不少高校的一大困惑。最廣泛的觀點認為,加大實踐實訓教學比重后,理論教學課時相對減少,會影響學生發(fā)展的未來和后勁。
“其實,實踐教學的難度比理論教學更大,一方面是由于傳統(tǒng)上實踐教學是從屬于理論教學的,其教學地位、價值自然被看低,另一方面是我們沒有真正開發(fā)出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陳小虎分析。他坦言,對于不少高校來說,理論上講講還行,真正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有很多困難。
三江學院院長陳云棠也認為,真要轉型,高校還要面臨師資、實踐基地等一系列問題。“不少獨立學院的辦學其實和母體差別不大,老師都是研究型大學的,沒有實踐經(jīng)驗,他們來上課,怎么符合應用型本科的要求?其次很多獨立學院的實驗設備、實踐基地非常有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根本無從談起。”
不過,陳小虎認為,盡管轉型面臨不少困難、轉型的配套政策還沒有細化,但是對于地方高校來說,定位清晰是必須的。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