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育的任何變革,都牽動著億萬人的心。新世紀第一個《教育規(guī)劃綱要》,從面向社會征集建議到制定、實施,每一個步驟都舉世矚目,毋庸質疑,“實施”是所有程序中的關鍵?!督逃?guī)劃綱要》頒布了,它怎樣實施,什么時間實施,它使教育改革了什么,改變了什么?這些是老百姓最關心的。
“制定路線圖、進度表”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應該說,《教育規(guī)劃綱要》對于教育的重大問題都有了闡述,原則、要求也非常明確。要讓綱要真正地落到實處,就需要在下一階段,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具體領導下,把《教育規(guī)劃綱要》這個藍圖真正地變成施工圖,制定出詳細的時間進度表。
我認為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們需要每一個改革與發(fā)展的數量指標能夠有分年度檢查與評價的指標,并且每年公布檢查結果。第二,如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一支監(jiān)理的隊伍一樣,建議加強國家教育督導機構的建設,賦予國家教育督導機構檢查、督促有關施工部門的進度與質量。
韓清林 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
貫徹實施《教育規(guī)劃綱要》要全面謀劃、系統(tǒng)設計、細致安排,要有明確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在貫徹實施教育規(guī)劃綱要過程中,不能等待觀望,不能采用被動的逐級傳達落實的辦法,而要本著積極實施的原則,根據本地、本校實際,采用兩步走的辦法。第一步,自覺執(zhí)行中央決定,按照《教育規(guī)劃綱要》的目標、任務、措施,制定本地、本校規(guī)劃;第二步,按照省或市確定的實施意見,制定第二步補充性規(guī)劃措施。
文東茅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使政策獲得合法性或認受性是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使廣大民眾認識到政策的合理性,從而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執(zhí)行政策。所以,在政策出臺之后,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宣傳、解釋政策,使其制定背景、過程、目的、內容、困難、需要獲得的支持等能為老百姓充分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好的政策得到有效落實并取得理想的預期效果。否則,就很可能因對政策理解的偏差而導致政策執(zhí)行的失真。
可以說,在很多問題上,尤其是在一些復雜的、棘手的問題上,《教育規(guī)劃綱要》只是設置了“政策議程”,提出了制定相關政策的要求,但既然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具體的政策方案遲早需要出臺,這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教育決策部門必須面對的艱巨任務,將為教育政策研究者提供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
提高質量是核心
曾天山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副主任
《教育規(guī)劃綱要》把公平和質量作為兩大重點,公平關乎社會和諧穩(wěn)定,質量關系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公平與質量一個都不能少,推進有公平的質量和有質量的公平應當是和諧統(tǒng)一的,最終達到“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zhàn)略目標。一方面,有公平的質量是要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面向所有學校,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有質量的公平是要把質量引入教育全過程,提高落后地區(qū)和薄弱學校的教育質量,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啟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高農村教師質量,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等。
劉彭芝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優(yōu)質學校少的背后,是優(yōu)秀教師少。因此,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優(yōu)質教育的基礎工程。
要吸引高素質的優(yōu)秀人才從教。目前,我們國家一方面是教育薄弱地區(qū)、薄弱學校缺乏師資;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大學畢業(yè)生和研究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建議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yè)生到教育不發(fā)達地區(qū)去從事教育工作,免費師范生是一項積極的嘗試。同時,應該建立大學生培訓基地,委托優(yōu)質學校對大學畢業(yè)生進行定向培訓,然后充實到農村中小學。這樣,不僅為農村基礎教育輸送了高素質的人才,還可以把部分現崗教師頂替下來進行輪崗培訓。總之,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與高素質人才資光明日報源的科學整合,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這盤“棋”就活了。
教育智慧來自群眾
朱永新:
這次規(guī)劃綱要提出了“組織開展改革試點”的具體要求,如成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改革、職業(yè)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等試點。我想,現在的重點不是重新確定試點的主題、內容與區(qū)域,而是用心地去梳理、總結這些年來民間已經在開始的靜悄悄的革命。其實,教育的智慧來自民間。近年來無論是地方政府的教育創(chuàng)新,還是學校和學者自發(fā)的教育改革,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這些學校和區(qū)域的教育面貌,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關注這些自下而上的變革的力量。應該認真總結和研究這些變革的動力、機制與方法,這比在重新用許多時間從頭開始實驗,無疑要有效得多。
劉彭芝:
要解決好中學與大學接口問題,為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升學提供“綠色”通道。中學培養(yǎng)的只是后備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所以,升學的出口至關重要。人大附中剛剛建立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早期培養(yǎng)基地”,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和大學的銜接。建議改革評價標準和升學制度,對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有超常潛能的學生,只要統(tǒng)考成績達到基本標準即可,在校的科學實踐和研究成果將作為大學錄取的重要考量。也可以建立中小學“特區(qū)”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聯(lián)動機制,允許大學直接到中學挑選學生,允許“特區(qū)”學生通過特殊通道進入大學,這樣就能形成小學、中學、大學、科研院所一條龍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李希貴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我們感覺要在育人模式改革上多做些文章。譬如說,學校育人模式多元化,那么十一學校在多元化里邊在哪一元上,在多維的學校上,它在哪一維上。學校的課程多樣化,你必須有載體,怎樣更加適合每一個學生,怎么更加適合社會對學生多元化的需求,所以我們也有好多包括二次課程,包括科學實驗班的課程體系、書院的課程體系,自主研修的課程體系、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雛形了,這是從課程內容展開。
從教學組織方式上也應該有一些根本性的改革,從這個學期我們的學生就開始走班上課,建設了學科功能教室,第一步我們是解決學生、老師和資源的對接,語文課程有語文教室、物理課程有物理教室,使資源成為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重要依據、依托。這是我們跨的第一步,就是教學組織形式上的改革,這是我們第一步,我們還有第二步、第三步。
(記者 靳曉燕整理)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