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化、行政化、官僚化、學術腐敗等詞語頻頻與大學掛鉤的今天,大學文化和精神缺失現象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近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舉辦的“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大學如何成為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守崇高理想的文化組織,成為有靈魂的大學,成為關注焦點。
文化重建:大學面臨的挑戰(zhàn)
文化重建的課題對大學而言為什么如此迫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指出,大學“必須進行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以使我們目前這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價值危機的社會可以超越一味的經濟考慮,而注重深層次道德和精神問題?!庇纱丝梢?大學文化不只是大學校園里的事,是關乎社會的?!拔鞣降闹髮W一般都沒有圍墻,甚至還允許公交車穿梭其中,但卻似有一圈圍墻,發(fā)揮著對社會文化的‘過濾’作用。這個‘墻’是無形的,它就是大學文化。大學不應設置高墻深院,但大學的文化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文化,大學在文化上要發(fā)揮引領的角色和使命?!睂Υ髮W文化的這種特性,中國科技大學原黨委書記郭傳杰以形象的方式表達。
然而,面對當前世界范圍內“崇尚物質,忽視人文”的全球性文化生態(tài)危機,大學科學理性精神正日趨淡化,難以發(fā)揮引領文化的使命?!按髮W正在由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人才養(yǎng)成的重要基地、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學術殿堂、人類社會的知識權威向技術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生產基地蛻變,這種‘大學文化和精神缺失現象’在我國表現得十分突出。”王冀生教授是大學文化研究與發(fā)展中心顧問,說起大學面臨的文化挑戰(zhàn),充滿憂慮。
具體到我國現實,一個最尷尬的現象是:在國家向創(chuàng)新型轉型的背景下,人才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受到嚴峻考驗并凸顯出不適應。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認為,這是因為大學和人才在精神文化上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批頂尖大學為國家培養(yǎng)出眾多杰出人才,但現在這種勢頭明顯趨緩,首要原因是學業(yè)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去了國外?!焙@章說,“中國在進入市場經濟和打開國門后,無論是大學或是青年大學生都面臨巨大的誘惑,青年大學生所受的教育還不足以使他們都能做出理性的文化選擇、就業(yè)選擇和做好素質的準備。”
有數據顯示,2006年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三所學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但與此同時,中國學生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希望繼續(xù)留在美國的約有九成。
“不可否認,海外留學的積極作用,不過近年來雖然‘海歸’在增長,但多數在美的業(yè)務尖子在文化和服務的選擇上首先是美國,而不是他們的祖國。楊振寧先生曾在2005年一次講話中說:‘目前世界上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華民族的崛起??墒俏腋杏X到很多大學生對于這一點似乎不夠認識’?!焙@章說。
王冀生教授說,文化是大學之魂,時代呼喚有靈魂的大學。
求真育人:大學文化的本質
那么,面臨大學的文化重建,我們必須清楚:大學文化究竟是什么?
“研究學術、創(chuàng)造知識、思維方式和新的價值觀,培養(yǎng)人才是大學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的特點?!敝袊逃龑W會會長顧明遠說,“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四個字:求真、育人。在求真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真?!?
大學要有大師,大師除了知識之外,還要有引領學界的精神,大師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F在大學里有學問的教師很多,但是大師級的不多,有的教師為了排名、獲獎,學術研究不惜粗制濫造,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種失真現象。顧明遠認為,要建設大學文化,就要還大學求真的本質,大學的教師除了知識外,還要有個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來引領學生。教師堅持優(yōu)良學風不只是個人修養(yǎng)問題,還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問題。
大學文化建設還和功利主義是相斥的。顧明遠認為,要建設良好的大學文化,首先在制度方面要改變“計件工資”的現象,不要一堂課多少錢,一篇文章多少錢的算,大學應該實行年薪制,鼓勵教師坐冷板凳。其次,做學問不一定要出書,更重要的是求真,學校領導要帶頭?,F在好多大學領導和教師爭項目、爭資金,教改也是校長牽頭,這種風氣需要改變。另外,在學校建設發(fā)展上,教授的發(fā)言權太少,如果不能反映教授的愿望,就不能形成有共同目標的共同體,就不能形成統(tǒng)一的學校文化。
大學文化建設中必須改變“重科技、輕人文”的不利傾向。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黃居仁認為,如果說學習科技是把人培養(yǎng)成一名專業(yè)人才,那么人文則是教人怎么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大學教育不只是教人做事的,更是教人為人的,教人如何去關懷人的,因此大學教育不只是普識教育,或是通識教育,而是人文教育。
重塑個性:辦有靈魂的大學
王冀生教授如此表述了一所有著文化內涵的大學應當具備的要素:
優(yōu)秀學生、知名教授、管理精英和杰出校長是大學文化的主體,大學行為文化主要體現在他們的素養(yǎng)、氣質、言行和作風之中,知名教授和杰出校長是大學文化人格化的主要象征,他們應當是教育家、著名學者和道德楷模的有機結合;
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是大學制度文化的根基,應當建立在政府宏觀調控下以“教授治學育人,校長治理學校”為基本內涵的現代大學制度;
大學的中心任務是治學育人,應當為大學順利完成治學育人任務構筑一種有利于促進人才健康成長和學術繁榮發(fā)展的和諧發(fā)展的校園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然而,要實現這些要素,我國大學還要走過一條重塑個性的道路。
重塑個性,就必須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的大學界出現了千校一面、缺失特色的普遍現象,沒有特色幾乎成了我國高校共同的‘特色’。決定一所大學的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它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使命,像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理工與人文相通,博學與專精兼取,教學與實踐并重’,耶魯大學的‘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表明了它們?yōu)楹味?為何而存。然而在我國,長期計劃體制的影響和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科學規(guī)律的評審檢查過多過濫,辦學者自身不懂、不按或不能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使學校缺乏實際辦學的自主權,誤導了大學的建設與發(fā)展,使大學失去應有特色?!惫鶄鹘苷f。
大學如何走出有特色的道路?
首先是改革?!按髮W面臨著必須在制度上進行改革,面臨著如何進行價值觀建設的重大命題?!苯逃吭辈块L趙沁平說。
其次是創(chuàng)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潘懋元說:“要創(chuàng)新,就必須有否定,那么大學究竟該創(chuàng)新還是維護自己的學術權威?創(chuàng)新應是對傳統(tǒng)的揚棄,其公式是:科學基礎+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檢驗=文化創(chuàng)新。同時,大學的教授要按照學術自由、科學民主的理念,對一切成功的或者未成功的創(chuàng)新都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支持,鼓勵,給予善意的指導,哪怕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