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高考改革的背景
新課改高考方案深層次的背景是高等教育精英化時期形成的高考模式,已不適應我省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現實。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需要一種相適應的人才選拔模式。
省教育廳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省高考錄取率為72.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8%,初中升高中比率為96.6%。也就是說,100個初中畢業(yè)生中,有將近97個人能讀上高中;100個18至22歲的青年中,有38人能上大學。這兩個數據告訴我們,現在浙江的高中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也已大眾化。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高考所承擔的職能發(fā)生了變化,高考已不全是精英人才的選拔途徑,而是把不同知識水平和個性差異的年輕人向不同培養(yǎng)職能的高校分流的過程。浙江工業(yè)大學校長張立彬認為,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高考的功能已經不再只是選拔整齊劃一的少數人才,而是高校與學生,通過考試及其他方式,進行雙向互動選擇。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培養(yǎng)目標差異很大,單一的選拔模式很難適應高校人才選拔和培養(yǎng)的多樣性需要。重點大學培養(yǎng)的是一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從一般的本科院校畢業(yè)的學生將來是一批專門人才,而高職高專培養(yǎng)的是高素質、有技能的勞動者。
另一方面,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學生個體差異更大,所有的學生參加完全相同的考試科目與內容,對相當一部分學生會造成沉重的學習負擔。
但高考試題太容易,對培養(yǎng)精英人才的重點大學來說,選拔性不夠;試題太難,則給學習成績一般的考生帶來極大的挫敗感。每年高考成績揭曉時,同樣的高考試卷,高分和低分相去甚遠,總分750分高的可以考到近700分,而低的則只有200來分,甚至更低。
精英教育的高考模式,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中教育普及化下的所有考生,考生和高校都希望能針對不同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的學生和不同培養(yǎng)目標高校而設置的個性化高考。
在全科會考基礎上實施分類測試、分批選拔的新課改高考方案,打破了以往科目設置高度統一的模式,使不同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科目,自己來掌握考試的難易程度;使不同類型的學校能選拔到適合自身培養(yǎng)目標的學生,初步滿足考生和高校對高考的個性化需求。
分類測試讓學生可以量力而考
“分類測試,分批選拔,讓學生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边@樣的改革與傳統高考模式的最大不同,是不再用一張試卷來決定學生的命運。對于考生而言,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成績、興趣愛好、個人志向,選擇不同的測試科目,最大限度地獲得選擇學校的自由。
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與個性發(fā)展,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中的共同趨勢之一,它體現了教育公平理念中最重要的思想,即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和稟賦能夠獲得最適合個體特征的充分的發(fā)展。新課改高考方案不僅有利于個性發(fā)展各異的學生能自主選擇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機會,而且有利于高校依據各自的不同類別與定位,依據各自特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生入學。
新課改高考方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不同類別的考試科目,量力而考,可以減輕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和考試壓力。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學校長阮志康說,類似他們學校這樣的中學,有近一半的學生可以從繁重的綜合科目的學習和高考壓力下解脫出來,投入到更有興趣的技術課程的學習中。
新課改高考改革內容 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的需要,根據教育部部署,浙江省于2006年啟動了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以下稱高中新課改)。
與這項改革相配套,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fā)了《浙江省新課改高考方案》,自2009年始在浙江省實施。
浙江省的新課改高考方案以現行的高考為基礎,主要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改革:
1、改單一的統一選拔考試為學業(yè)水平測試(高中會考)、綜合素質評價和統一選拔考試三位一體的多元化招生考試評價體系,高中會考作為學業(yè)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替代了傳統的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強化了這兩者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
一是把會考作為統一選拔考試的基礎,確保學生各科都完成教育計劃規(guī)定的目標;二是采集學生會考成績進入綜合素質評價表,提供給所有招生院校,作為錄取的重要依據;三是由招生院校根據培養(yǎng)目標自主確定是否對相應學科的會考成績提出等第要求,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確。
把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是高考改革體現新課改理念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引導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改單一考試科目為分類設置考試科目。在現有文科、理科、藝術、體育等學科分類和實行高中全科會考的基礎上,以文、理兩大科類為主線,以“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課程為主體,根據高中新課改實際和各類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的差異,分三類設置考試科目。第一類科目在保持原有“3+X”科目組合的基礎上,增考自選模塊,增加測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類科目維持原有“3+X”科目組合,重點測試通用型知識和能力;第三類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語、數、外”基礎上,增加技術考試,側重測試技能型能力。
在全科會考基礎上實施分類測試、分批選拔,打破了以往科目設置高度統一的模式,使不同類型的學校能選拔到適合自身培養(yǎng)目標的學生;使不同程度的學生能量力而考,減輕相當部分學生的學習和考試壓力;它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有利于培養(yǎng)既有必備的知識基礎,又有個性和特長的專業(yè)人才和勞動者。
3、改單一選擇為多重選擇。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和招生院校的選擇性。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權體現在: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類別;在自選模塊的考試中自主選擇考試模塊;在技術和英語聽力的考試中自主決定參加考試的時間和次數,自主選用其中的一次成績。擴大招生院校的自主選擇體現在:現行的第一批錄取院??梢宰灾鬟x擇采用第一類還是第二類考試科目組;招生院校根據培養(yǎng)目標自主確定是否對相應學科的會考成績提出等第要求;在投檔分數線以上,招生院校自主對學生的統一選拔考試成績、會考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綜合考慮,擇優(yōu)錄取。
4、改一次考試為有條件的部分科目的多次考試。即英語聽力、技術考試每年提供2次全省統考機會,學生最多可參加2次考試。由學生自主決定參加考試次數、選擇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兩年有效。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考試心理壓力以及備考壓力,弱化一次考試偶然性的作用,同時避免因設備和環(huán)境等出問題,給考生考試造成難以彌補的影響。首次考試時間分別為2008年的9月和10月。
5、改學校集體報名為社會化報名和學校報名相結合的辦法。以此淡化學校之間在上線率、重點率上的攀比競爭,也為考生自主選擇考試類別提供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
高考錄取分數和名次如何計算和公布?分數線如何劃定?何時公布?
新課改高考文化總分按一、二、三類科目組合分別計算。
第一類為“3+X綜合+自選模塊”,滿分為810分;
第二類為“3+X綜合”,滿分為750分;
第三類為“3+技術”,滿分為550分。
每個考生的文化總分的個數是和考生所填報的類數相一致,除了對應的三個類別以外,藝體類考生還有一個綜合分成績。
名次計算與公布:考生名次按考生報考類別科目組合計算總分分別排定,與當批分數線同時公布。
分數線依據考生的總分,按照招生計劃一定比例分批劃定、分批公布、第一次劃定和公布文理一批、藝體本科分數線,并確定后幾批分數線劃線比例;后續(xù)各批劃線時取最接近此比例的分值為實際分數線;和往年相比,取消了組檔線,各批生源不足時在10分以內適當降低征求志愿,具體降分分值在該批線下按計劃數一定比例確定。
英語聽力、技術考試為什么采用平時提供多次考試機會的形式?
考試時間安排在每年的什么時候?
英語聽力,技術考試提供多次考試的機會,實行平時考試,有利于緩解“一次考試定終身”的狀況,可以降低一次考試偶然性因素的影響,減少因一次失誤而無法反映考生真實學業(yè)水平的現象,有效地減輕學生考試的心理壓力;
在平時完成聽力和技術考試,也有利于考生在高考前幾種精力于高考統一考試的復習,從而減輕考生的復習壓力;
英語聽力提供平時多次考試機會,還可以避免高考時因設備和外在環(huán)境或其他因素給考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英語聽力考試和信息技術、通用技術三項考試時間目前都安排在每年的3月和9月進行。
新課改高考改革對高職院校的影響
高職、高專的考試科目為“3+技術”,與第一類和第二類院校相比,去掉了文綜、理綜和自選模塊,增設了技術。其影響在于:
引導有應用技術潛質的學生加強技術課程學習,向應用型人才方向發(fā)展;
有利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選擇適合培養(yǎng)的新生,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
有助于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技能的價值觀和知識觀。
新課改高考改革對高職院校的影響還很難說。經過討論,我們認為這樣改更加有針對性。
面對新課改高考改革,高職院校的優(yōu)勢
我們學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和著名企業(yè)萬向集團公司合作舉辦、并獲香港理工大學全力支持的全日制高等職業(yè)技術院校。近幾年來,學院一直推廣先進教育理念,提升師資水平,開發(fā)實用課程,強化英語水平,注重企業(yè)實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其實也對新課改早做了準備,更適合“3+技術”考試后同學的學習、工作。具體表現在:
1、教學方法新穎
學院全體專任教師分批赴香港理工大學參加現代教學方法培訓,引入“學生為本”、“解難為本”及“成效為本”等教學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個人創(chuàng)意和動手能力,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學素質保障系統,提升教學素質。
2、學生全面發(fā)展
通過課程內容的革新和一系列的學生發(fā)展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全面能力,包括個人的基本修養(yǎng)和行為、思考和分析能力、溝通技巧、團隊精神、領導能力以及就業(yè)能力。我們推出了:
朋輩輔導大使計劃
安排高年級同學參與朋輩大使計劃,主動關懷身邊的同學,掌握級運用助人技巧,加強團隊和互助精神,為同學服務。
社區(qū)服務計劃
通過參與社區(qū)服務,增強同學的社會責任感、個人承擔感以及提高溝通能力,實踐所學,貢獻和諧社會。
首選畢業(yè)生培訓計劃
與企業(yè)合作,為用人單位提供選擇畢業(yè)生的平臺。通過工作實習,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了解工作文化和模式,提升職業(yè)素質,掌握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縮短適應崗位時間。
學生領袖計劃
通過針對性的培訓以及活動,培育學生領導力和團隊精神,加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chuàng)意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業(yè)培訓計劃
通過講座、活動及輔導,提高學生人際溝通能力,掌握面試技巧,樹立正確的就業(yè)、擇業(yè)價值觀,增強學生就業(yè)競爭力。
3、企業(yè)支持實訓
利用杭州市政府的行業(yè)資源、萬向集團多元化發(fā)展的企業(yè)資源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的企業(yè)網絡,為學生提供更多和更好的實訓機會,提高動手能力、拓展就業(yè)渠道。
另外,我們還和香港理工大學正式簽訂杭畢業(yè)生赴香港理工大學繼續(xù)學業(yè)的協議書,為學生打造好了上升通道。
香港理工大學承認我們學院三年高職大專學分,并提供畢業(yè)學生到理大深造的機會。只要是我們學院的畢業(yè)生,英語雅思[IELTS]A類成績?yōu)?.5分至6.0分,通過英語面試,就可以到香港理工大學進行本科學習,如符合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入學條件(即本科畢業(yè)、英語雅思成績6.0分、面試合格等一般要求),可以申請(無需其他考試)留校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獲香港理工大學碩士學位。我們稱為“3+1.5+1”。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