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十七日電 題:三代大學生滬上講述“春天的故事”
中新社記者 孫璐
對許多人來說,象牙塔里的記憶也許是最難忘的。昨天下午,三代大學生聚會上海名校復旦大學,講述屬于自己的“大學夢”和“成才路”,他們的故事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遷。
偶遇鄧小平的女大學生
這是一幅一九七九年鄧小平游覽黃山時,與偶遇的幾名大學生所照的合影,照片上鄧小平站在一群學生中間,親切地和他們交談。而照片中站在他身旁風華正茂的女大學生,就是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記者面前的王曉望女士。
向記者談起二三十年前在黃山偶遇鄧小平的經歷,王曉望今天仍語帶激動。她回憶道,自己當時很年輕,是復旦大學新聞系七八級的大學生,在一次到黃山的旅行中,他們在天都峰遇到了一位慈祥的老者?!澳强隙ň褪青囆∑?!”王曉望說,“當時沒想那么多,就徑直跑過去攔住他說:‘小平您好,我們是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學生……’”
王曉望告訴記者,自己無疑是幸運的,不僅僅是在旅行中遇到偉人,她更是中國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受益者,這一制度讓許多渴望知識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圓了大學夢,也成就了今后的人生。
財經作家的“激蕩三十年”
西方經濟學專家稱,中國企業(yè)的崛起是過去三十年里,世界經濟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而滬上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就用他的《激蕩三十年》完整記錄了這段令人激動的時代。
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生人,吳曉波表示,自己在去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發(fā)現(xiàn),美國人對中國的發(fā)展并不了解,更從沒有一份材料可以向他們介紹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于是他就準備寫一本這樣的書,講述激蕩三十年的中國企業(yè)發(fā)展史。
“盡管有著種種抱怨、失落和焦慮,但是,過了很多年后,我們也許仍然要說,那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它允許新的可能性發(fā)生。”吳曉波用這段文字結束了《激蕩三十年》,而中國的改革之輪還在前行。
各國留學生心目中的精彩中國
“對于我而言,中國這三十年的變化的最大的感受是開放?!背錾谝痪牌甙四甑母母锿g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沈國鱗這樣說。他告訴記者,十年前上大學時學生出去交流的機會是很少的,而如今,更多的中國大學生能夠走出去,開設的課程也和全球化密切相關。
“十幾年前我剛剛進入復旦時,校園里的留學生很少,而且多數(shù)來自非洲或者是亞洲國家;而現(xiàn)在,校園里多了更多來自歐洲、美國的留學生新面孔。”沈國鱗說,金發(fā)碧眼的洋學生們,在美麗的復旦校園里感受到了更開放的中國的獨特魅力。(完)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