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又一則有關(guān)“80后”的報道出爐了。近日,西部某報以較大篇幅報道了有關(guān)“80后”離婚率高的記者調(diào)查,報道一開始就引用一位律師的話,稱目前“80后”離婚者已占70%左右,大多結(jié)婚一年或一年半就離婚。然后,便是記者采訪有關(guān)人士,對“80后”離婚率高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關(guān)“80后”的話題成為媒體關(guān)注的一個熱點,比如,“80后”現(xiàn)狀與未來、“80后”家長的苦惱、“80后”買房父母是否該承擔愛的代價、“80后”上班族調(diào)查,等等。而且,這些報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或有意或無意地為“80后”貼上這樣的標簽: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任性,自私,不懂得感恩,如此等等。
仔細想想,給“80后”貼上這樣的標簽,對這個群體是否公平?筆者認為,有關(guān)判斷經(jīng)不起推敲。不管怎樣,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前不久,有媒體報道,南京某大學21歲的女大學生黃晶晶,勇敢地將自己過半肝臟獻給因患肝病生命垂危的父親。盡管,筆者并不太贊成這種做法,但讀了這則報道還是感動落淚。同樣是一位“80后”女大學生---內(nèi)蒙古農(nóng)大學生李瑩的事跡,經(jīng)媒體報道后也引起社會的關(guān)注。這位患罕見病癥的女大學生,在生命的最后關(guān)頭,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并表示愿捐獻眼角膜作為唯一的一次黨費。
另外,本周2007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候選人名單正式公布。讓筆者感到驚訝的是,在這50人的候選人名單中,竟然有10位“80后”青年學生。他們中有用行動詮釋誠信精神的河南中醫(yī)學院學生王一碩,有因捐腎救父感動中國的成都紡織高專學生曹于亞,有建國以來北大第一位在校參軍的大學生高明。特別是曾歷經(jīng)10年疾病折磨最終考上大學的西北師范大學學生惠霞,上大學3年來,她用獎學金和課余打工掙來的1萬多元錢,資助了100名孤兒。
看了這些可愛的“80后”大學生的事跡,誰還能將他們與“嬌生慣養(yǎng),任性,自私,不懂得感恩”畫上等號。
那么,媒體為何熱衷于給“80后”貼標簽之類的報道呢?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時下比較流行的“炒作”一詞。何為“炒作”?一位資深媒體人對此曾有一段入木三分的描述:聽說張三喜歡吃人肉,記者采訪了張三的朋友李四,李四表示不知道張三有吃人肉的愛好;記者又采訪了張三的另一位朋友王五,王五也說沒看見張三吃過人肉。于是,記者認為,有關(guān)張三吃人肉的消息并不真實。至此,有關(guān)“張三吃人肉”的炒作成功出籠。
雖然這位資深媒體人對“炒作”的描述有些刻薄,但卻揭示了媒體“炒作”的一般程序,即先憑主觀想象選擇一個話題,再找一個案例切入,然后是圍繞這個話題進行采訪,并在版面上強勢處理,最終將一個本來很小的事“炒作”成社會關(guān)注的熱門話題。細想想,有關(guān)“80后”的報道,明顯有“炒作”的痕跡?!?0后”嘛,獨生子女,肯定嬌生慣養(yǎng),個性很強,一定也自私,隨便找?guī)讉€案例當然也不難。于是,給“80后”貼標簽的報道便相繼出爐了。至于這樣的報道是否與“80后”群體的整體事實相符,則不在報道者的考慮之列。
看來,該剎剎這種“炒作”之風了。如果此風不剎,筆者敢在此斷言,今后諸如“80后”演員、“80后”醫(yī)生之類的報道,還會相繼推出。不信,就等著瞧吧!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敬請以權(quán)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