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自1998年開始在內地招生,不過七八年光景,已經(jīng)漸次顯露出吹皺內地一池高考春水的跡象。給人的印象是,香港的大學正憑借其不俗的學術聲譽、“早就與國際并軌”、全英語教學、在內地學生面前極有誘惑力的高額獎學金而攻城掠地,且勢如破竹,大有與內地傳統(tǒng)名校在吸引高考尖子生方面一爭高下的架勢。
對此情形,持歡迎或稱贊者有之,認為香港高校來內地招生必將產(chǎn)生“鲇魚效應”,“真正意義上的高校競爭正在出現(xiàn)”,必定會有力地推動內地教育制度的改革;驚呼或質疑者有之,認為香港的大學憑借財大氣粗,欲招引“各省高考狀元”,那是來“掐尖”,明顯會導致內地大批尖子生赴港;更有甚者稱必然會導致內地那幾所高踞塔尖上的名校不幸“淪為二流”;持等閑態(tài)度或“無傷大體”者亦有之,認為“目前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數(shù)目本來就很少,分到各省更微不足道,個別‘狀元’被爭取走了,并不代表競爭甚至威脅”;不久前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則更出現(xiàn)了有的校長持肯定而又冷靜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件事者,他們認為,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必定走向全球化,而港校招生只是“第一波”,中國教育何以應對此種挑戰(zhàn),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反思。
究竟該如何看待香港高校到內地招尖子生及由此而來的影響與后果?
首先,香港高校漸次正式到內地招生,乃是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后的必然結果,是“一國兩制”方針的必然結果。一個中國,無需見怪?,F(xiàn)在是香港澳門的大學到內地招生,將來總有一天,也一定還會有臺灣省的大學爭先恐后地跨過海峽來內地招生。
其次,鄧小平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發(fā)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的號召。也正是在鄧小平關于留學生要成千上萬地派的思想指引下,現(xiàn)在每年出國的10余萬留學生中,早已不僅僅是出國讀研究生了,讀本科乃至讀中小學的比例亦不在少數(shù)。換句話說,所謂“香港各大學有良好的英語教育能力”、“更能體驗國際大都市的氛圍”、“更有全球化的背景”等等,都不過是國人(當然包括考生及其家長)內心開放,面向世界的另一種表達。這就是為什么,今年夏天,香港從內地招收的秋季入學大學新生約為1300人,而報考者竟達到10余萬、面試者超過3萬的一大根源。
第三,應該是經(jīng)濟原因,或者不如說,經(jīng)濟誘惑可能更確切,因為能給予大額特別是高額獎學金畢竟對內地考生來說,雖說不上是天文數(shù)字,但已經(jīng)是原本想都不敢想的了。所以,當香港的大學開出在港求學期間可獲得最高50萬港元的獎學金的時候,那些學習優(yōu)秀的莘莘學子,能不躍躍欲試,以求一搏呢!
第四,恐怕還有某種程度的從眾心理在發(fā)生作用。正是當代猶如天羅地網(wǎng)般無孔不入的發(fā)達傳媒有關香港的大學到內地招生不厭其煩的“報道”與“分析”,使得高考“狀元”們不得不“心旂搖蕩”,仿佛能被香港的大學錄取是自身價值的高級體現(xiàn)和莫大幸事!至于有報道說,考生選擇乃是緣于向往香港教育制度云云,對高中學生而言大概是不能作數(shù)的,充其量不過是文章作者的臆想罷了。
勿庸諱言,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從廣告效應來說,香港高校無疑已是大大的贏家。現(xiàn)在的問題是,藉此今年夏秋招生工作行將落幕,究竟應該如何回過頭來看待前一段時間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的港校影響?
毛澤東詩云:“冷眼向洋看世界”。冷靜下來細看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這件事,問題恐怕沒有那么簡單,換句話說,恐怕是不能就事論事的。
第一,就數(shù)量來說,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的影響肯定不是無限的,恰恰相反,會是非常有限的。香港乃是一個城市型特區(qū),總人口最新統(tǒng)計為700萬,政府出資的大學有8所,每年招生總量14500人;按照港府教育統(tǒng)籌局關于(香港)各校非本地生總額可以達到學生總數(shù)的10%的規(guī)定,即使用這個10%限額全招收了內地生,亦不過1450人!顯然,這對于近幾年內地考生近千萬,招收新生五百多萬的高考規(guī)模來說,影響肯定不會很大。
第二,就質量來說,香港高校到內地招生的影響同樣是有限的。且不說香港高校決無可能把各省的“狀元”全都招走,就是他們能將大部招走,也決不能斷言,內地留存的就只是“二流”人才了!大家知道,在我國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下,所謂高考“狀元”即指各省理科或文科考分成績最高者。因此,有人拋出一種觀點,即認為“內地高素質生源”涌入港校校園,必將“提升香港高校教育水平”云云,香港高校的領導者最好要有所警惕。
第三,因此,對香港高校來說,倘若僅僅把目光鎖定在內地高考“狀元”或所謂“尖子生”恐有膚淺之嫌的。以筆者陋見,香港高校應以其較內地高校的若干種優(yōu)勢,諸如學術開放環(huán)境、國際化程度、學校管理機制、經(jīng)費投入水平,以及全英語教育能力等等,更把教育改革與教育創(chuàng)新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實際上,有報道稱,“香港也跟大陸一樣,同樣面臨著大量‘土產(chǎn)’狀元離港升學的現(xiàn)象。一直以來,香港高等院校界就流行一種說法,就是‘香港的大學有一流的資源、二流的教授,以及三流的學生’。因此,以往許多香港高考狀元往往舍棄本地大學,跑到外國升讀。在今年剛結束的高考,不少狀元接受采訪時也是這么說?!边@就充分說明了,香港高校和內地高校的的確確面臨著共同的緊迫而又義不容辭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的高等院校應當著力教育創(chuàng)新,不斷拿出有世界水平意義的“知識貢獻”(江澤民語),成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不竭發(fā)動機和無盡的原創(chuàng)知識源泉。
第四,對內地高校來說,與香港高校來內地招生相對等,也可以主動出擊,到香港去招生。光靠空喊“好啊!港校來‘搶’生源有助于良性競爭”的口號,或祭出于我“無傷大體”、“對我們高校沒構成壓力”等阿Q式精神勝利法,是于事無補的。為了能招來那里的優(yōu)秀生,在物質資本等方面恐怕暫時比不過的情況下,內地高校就應著力提升自身的創(chuàng)新資本和知識資本。這后者是通過艱苦地創(chuàng)新努力可以做到的。事實上,唯有如此,內地的大學才不致真的“淪為二流”,才能吸引和招來香港特區(qū)、澳門特區(qū)(將來還有臺灣?。﹥?yōu)秀的高中畢業(yè)生。
總而言之,今年這場由香港高校來內地招生引發(fā)的討論是件好事。從中人們可以看到,最重要的不是兩地高校拼搶各省高考狀元,應當是教育創(chuàng)新。
筆者愿借此短文再說一次這樣一句話:教育創(chuàng)新,刻不容緩;教育創(chuàng)新,不尚空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蔣國華)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